近日,鼎際得(603255.SH)發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,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.38億元,同比增長19.03%,業務規模穩步擴張;受產品售價波動、在建項目支出及管理費用上升影響,歸母凈利潤422.64萬元,同比下降20.52%。不過公司第二季度收入與利潤已環比改善,“業績拐點”信號顯現,意味著前期產品售價波動、項目投入增加等短期壓力已逐步緩解,而市場目光更聚焦于即將落地的POE(聚烯烴彈性體)項目。
分析人士指出,該份數據已透露出企業短期業績回暖與長期價值爆發的雙重線索——二級35元左右股價、47億總市值背后,-336.96倍的市盈率(TTM)看似刺眼,實則是短期凈利潤承壓(同比降20.52%)與POE在建項目投入的階段性結果,并非基本面惡化;而2.82倍市凈率、5.24倍市銷率,與19.03%的營收增速形成明顯反差,估值修復空間已顯現,正待9月POE項目投運后快速填平。
公開信息顯示,POE材料兼具柔韌性與耐候性,廣泛應用于光伏膠膜、汽車內飾、醫用耗材等領域,2024年國內消費量達91萬噸,但核心產能長期被海外企業壟斷,國產化率接近零,替代空間巨大。鼎際得自布局POE項目以來,通過全產業鏈自主化構建出行業難以復制的成本護城河,已成為其突破海外壟斷的核心籌碼:在關鍵的催化劑環節,投入比同行省65%(僅7000萬 vs 行業2億)、核心原料阿爾法烯烴自制成本砍半、穩定劑自產規避外購價格波動,最終測算折舊后單位成本僅1萬元/噸,若后續乙烯價格回落至6600元/噸,成本還能壓到8500-9000元/噸。
目前,這種成本優勢已轉化為落地確定性:據披露,道恩股份、惠通科技、金發科技等主流企業反饋產品性能符合預期,光伏領域產品也通過下游頭部光伏企業深度測試,耐候性與機械性能達到應用標準,目前框架采購協議正逐步落地,訂單儲備趨于飽和。按照計劃,9月POE產線將正式投運。行業分析認為,而當前POE市場價格處于歷史低位,疊加國內光伏、汽車產業需求持續增長,結合2025年國內POE需求預計達125萬噸的市場空間,行業復蘇期“量價齊升”的邏輯已清晰,鼎際得有望憑借成本優勢,在國產替代進程中快速搶占份額,充分釋放業績潛力。